念珠菌病简介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属的一些致病菌种引起的感染,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慢性炎症或肉芽肿病变。

病因和发病机制


念珠菌病主要病原菌是白念珠菌(C.albicans),其次为光滑念珠菌(C.glabrata)、克柔念珠菌(C.krusei)、热带念珠菌(C.tropicalis)、乳酒念珠菌(C.Kefyr)、季也蒙念珠菌(C.guilliermondii)、近平滑念珠菌(C.parapsilosis)、葡萄牙念珠菌(C.lusitaniae)等。

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感染的发生取决于真菌毒力和机体抵抗力两方面。寄居状态下念珠菌呈孢子相,条件适宜时可转变为菌丝相,后者可分泌一些胞外蛋白酶,提高对上皮细胞的粘附力,此外白念珠菌分泌的天冬氨酸蛋白酶还可降解皮肤角蛋白、抑制宿主的SIgA,促进菌体对组织的入侵和扩散。

宿主方面的易感因素有:

① 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皮肤黏膜屏障作用降低;

② 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③ 内分泌紊乱;

④ 原发和继发免疫功能下降。

临床表现


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可归纳为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图11-7)和深部念珠菌病两大类,每一类又可分为许多临床类型。
皮肤念珠菌病

念珠菌性间擦疹

念珠菌性间擦疹好发于肥胖多汗者和糖尿病患者的腹股沟、会阴、腋窝、乳房下等皱褶部位,从事水中作业者常发生于指间(尤其3、4指间)。

皮损为局部潮红、浸渍、糜烂,界限清楚,边缘附着鳞屑,外周常有散在炎性丘疹、丘疱疹及脓疱。自觉瘙痒或疼痛。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复发性念珠菌感染,多从幼年起病,常伴有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异常、缺铁性贫血及维生素缺乏。

好发于头皮、颜面及四肢。皮损初起为丘疹、红斑,上附鳞屑,逐渐形成肉芽增生性斑块或疣状结节,表面覆盖蛎壳状污褐色痂,粘着不易去除,周围有暗红色炎性浸润,掌跖损害呈弥漫性角质增厚。

念珠菌性甲沟炎及甲真菌病(candidal paronychia and onychomycosis)

念珠菌性甲沟炎及甲真菌病多累及浸水工作者和糖尿病患者。

好发于指甲及甲周。甲沟炎表现为甲沟红肿,有少量溢出液但不化脓,甲小皮消失,重者可引起甲床炎,自觉痛痒;甲真菌病表现为甲板增厚浑浊,出现白斑、横沟或凹凸不平,但甲表面仍光滑,甲下角质增厚堆积或致甲剥离。

念珠菌性肉芽肿(candidal granuloma)

念珠菌性肉芽肿又称深在性皮肤念珠菌病,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类型。

念珠菌性肉芽肿多累及免疫力低下的婴儿或儿童,尤其是细胞免疫缺陷者,亦见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成年患者。

念珠菌性肉芽肿好发于头皮、面、甲沟等部位。皮损为炎症性丘疹、结节、水疱、脓疱和斑块,表面覆盖很厚的黄褐色粘着性痂屑,少数皮损呈皮角样角质增生,去除角质后基底为肉芽组织。
黏膜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

口腔念珠菌病以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又称鹅口疮)最常见。

多累及老人、婴幼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艾滋病患者),新生儿可通过母亲产道被感染。

一般起病急、进展快,在颊黏膜、上颚、咽、齿龈、舌等黏膜部位出现凝乳状白色斑片,紧密附着于黏膜表面,不易剥除,此为假膜,用力剥离假膜后露出糜烂性潮红基底。

老年人尤其镶假牙者可发生慢性增生性口腔念珠菌病,表现为增生性白斑。念珠菌性口角炎常与鹅口疮或其他类型念珠菌病伴发,表现为口角潮红、皲裂。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多累及育龄期妇女,可通过性接触传染。

表现为外阴及阴道黏膜红肿,白带增多,呈豆渣样、凝乳块状或水样,带有腥臭味。自觉瘙痒剧烈或灼痛。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称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妊娠、糖尿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及耐药性念珠菌的产生等是复发的因素。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candidal balanoposthitis)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多累及包皮过长或包茎的男性,可通过性接触传染。

表现为包皮内侧及龟头弥漫性潮红,附着乳白色斑片,或分布许多针帽大小的红色小丘疹,伴有脱屑,可波及阴囊产生红斑和脱屑。自觉瘙痒或无明显自觉症状。
内脏念珠菌病

根据念珠菌侵犯脏器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消化道念珠菌病

消化道念珠菌病最常见,可由口咽念珠菌下行感染而来,好发于食管和肠道。食管炎表现为黏膜白色假膜、表浅溃疡、黏膜粗糙增厚等,导致吞咽困难或疼痛;肠炎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呈黄绿色水样、豆渣样或泡沫样。

呼吸道念珠菌病

呼吸道念珠菌病多为继发感染,常表现为支气管炎、肺炎。主要表现为低热、咳嗽,咳粘稠胶状痰,偶带血丝,重者呼吸困难、高热、胸痛、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可发展为胸膜炎、胸腔积液及肺空洞形成

其他

免疫力低下者可发生念珠菌性菌血症,引起肾盂肾炎、膀胱炎、腹膜炎、心内膜炎等,甚至累及肝脾等多脏器,称为播散性念珠菌病,常导致死亡。

诊断和鉴别诊断


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而诊断应根据相应临床特点并结合真菌学检查。

鉴于念珠菌是人体常驻菌,所以来自皮肤、黏膜、痰、粪的标本培养阳性或镜检只见到少数孢子时,只能说明有念珠菌存在,不能诊断为念珠菌病,只有镜检看到大量出芽孢子、假菌丝或菌丝,才说明该菌处于致病状态。若血液、密闭部位的体腔液、深部组织标本培养出念珠菌则可确诊为深部感染。

通过形态学和生化试验可作出菌种鉴定,必要时做病理检查,发现真菌侵入组织可作出诊断。

念珠菌性间擦疹应与湿疹进行鉴别;念珠菌性尿布疹应与尿布皮炎、红痱进行鉴别;念珠菌性甲沟炎应与细菌性甲沟炎进行鉴别;念珠菌性肉芽肿及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应与暗色真菌引起的增生性皮损进行鉴别;慢性增生性口腔念珠菌病应与口腔扁平苔藓及黏膜白斑进行鉴别;念珠菌性阴道炎应与细菌性、滴虫性阴道炎进行鉴别。

预防和治疗


念珠菌病治疗原则为去除促发因素、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必要时应加强支持疗法。

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皮肤黏膜浅部感染。

口腔念珠菌病可外用1%龙胆紫溶液或制霉菌素溶液(10万U/ml),也可用1%-3%克霉唑液含漱;皮肤间擦疹和念珠菌性龟头炎可外用抗真菌溶液或霜剂;阴道念珠菌病根据病情选用制霉菌素、克霉唑或咪康唑栓剂。

内用药物治疗

内用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大面积和深部皮肤念珠菌病、复发性生殖器念珠菌病、甲沟炎及甲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龟头炎可用氟康唑150mg单剂口服,或150mg/d,疗程3天,或口服伊曲康唑200mg/d,疗程1周;甲念珠菌病、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需根据病情用药2-3个月或更长;肠道念珠菌病首选制霉菌素口服;呼吸道及其他脏器念珠菌病可静滴氟康唑200-400mg/d,也可用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用有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斑秃治疗指南2012版

颈部皮下结节或肿块是否恶性肿瘤的判断方法

Stevens Johnson综合征,TEN和SSSS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疥疮治疗指南